近期有不法分子冒充本站工作人员向各会员单位续费,如有此情况请及时致电本站24小时客服13771777861电话确认,发现冒充者请及时报警,谢谢合作!苏州行业在线!
  • 气象灾害大起底 暴雨连连刷新苏城纪录
  • 发布时间:2009/8/24 15:51:35 来源:苏州行业在线 - 行业门户网站的首选系统信息中心
  • 《后天》这部灾难大片的警示,让我们每个人都不能忘怀。

      虽然在我们的印象中,苏州一直是福地,水灾多年未见,就算台风来了,也常常呈抛物线绕过苏州,只有去年初的那场雪灾还给人们留下了一些印象。

      但是,你有没有忽略,一些短时间内急袭苏州的暴雨、高温等极端天气,也是一种自然灾害。这些很容易被我们忽略的极端天气,正在发出警示:当苏州环境容量冲破警戒线达到最高级别时,我们不能忽略另一种《后天》。

      上 篇

      气象灾害大起底

      暴雨连连刷新苏城纪录

      “整条马路像河一样,只有两侧的路灯杆竖在水面上”,说起今年8月2日太仓、昆山下的大暴雨,做了20多年天气预报工作的杨金彪的语气中仍带着些惊异。

      那天是周日,从市气象台预报值班室得知昆山城区因雨开始淹水的消息后,身为市气象局局长的杨金彪,乘坐一辆越野车赶往昆山查看情况,并参加了市里的一个紧急会议。当天下午,杨金彪又和市水利局长一起从昆山赶往太仓,看到的同样是农田变泽国的景象。

      气象部门的监测数据显示,从8月2日凌晨到3日凌晨零点,昆山、太仓两地雨量都超过了100毫米,达到大暴雨标准,其中昆山雨量127.3毫米,太仓雨量114.5毫米。部分气象站点监测到的雨量更是破纪录:太仓的刘家港自动站监测到的雨量最大为336.8毫米,其中,2日的17时到18时,该自动站1小时最大雨量就高达117.2毫米。“这样的雨量在我省有气象记录以来的50多年间可以排到全省第三位”,杨金彪说,昆山市区测得最大雨量259毫米。这次强降雨使得两地农田、鱼塘等被淹,上千家企业进水,上万户居民受灾,雨水给太仓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3.7亿元,加上昆山,总数在4亿元以上。

      这样的局部地区的短时强降雨,今年夏天频频在我市出现。7月21日晚到22日,全市普降雷阵雨,主要强降水带在苏州市区和南部的吴江等地,在不到24小时的时间里,雨量最大的东山下了超过100毫米的大暴雨。7月27日下午到28日中午,张家港等北部沿江地区出现暴雨,局部大暴雨。 7月30日,苏州工业园区、相城区下了大暴雨。 8月1日和4日,吴江又先后出现暴雨和大暴雨天气。

      历史资料显示,苏州常年年平均降水量为1108.1毫米,降水充沛的夏季季平均降水总量为478.2毫米。苏州市平均每年出现暴雨3次。暴雨最早出现在3月,最迟出现在10月,以6月份出现次数为最多,其次为7月份和8月份。而今夏不断出现的暴雨天气并不寻常。杨金彪表示,这是因为天气系统处于不稳定状态,气候异常,容易造成极端天气出现,激发出这样不多见的天气现象。

      极端高温一种新的“杀手”

      7月19日,我市最高气温飙升到了39.1℃,创下今年入夏以来的新高。第二天,最高气温再创新高,达到39.2℃,仅比历史最高纪录低了0.1℃。由于天气炎热,再加上年事已高、体质较弱,相城区一位年近七十的陆阿婆,20日那天在绿化带割了半天草之后,不幸中暑死亡。而据媒体报道,在城南同样传来了一人中暑死亡的不幸消息。“现在的天气真是越来越热了,没有空调都不知怎么过夏天”,常常有人发出这样的感慨。气象部门的记录,印证了这一点。

      根据前30年的气象资料推算,我市高温日年平均9天左右,主要集中在出梅后至8月上半月,但也有一些年份高温出现在梅雨前和9月份。年高温日数最多为28天,出现在2003年;最少为1天,出现在1982和1996年。连续的高温均出现在出梅后的盛夏,集中在7月至8月上旬。 2003年以来,除了2008年以外,其余年份高温日数都超过20天。

      2007年是近年来最热的一年,全市各地的高温日数从14天到32天不等,比常年同期明显偏多,其中,张家港的高温日最少仅14天,而吴江则为32天,超过历史最多纪录,苏州市区23天。那年夏季全市的平均气温比常年同期显著偏高,苏州市区的极端最高气温达39.3℃,创下新的高温纪录。

      高温日偏多,给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群众的日常工作生活带来了许多不利影响。用电量显著增加,增大了供电压力;太湖蓝藻继续发生和发展,用水压力增加;另外,由持续高温引起的中暑和相关疾病亦明显增多。

      高温的危害还远不止这些。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和城市化的发展,高温对城市生态环境和人们生活、健康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对我市来说,暴雨之类的气象灾害年际变化相对不太大,但温度逐年上升的趋势却非常明显,已经成为我市最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杨金彪说。

      东环路现象身后藏着热岛效应

      苏州市曾出现过一段非常有趣的天气现象,被老苏州人称为“东环路现象”。

      这种现象大概发生在城东的工业园区起步前,东环路以西是人口密集的城市建成区;路东仍是一大片农田,典型的城郊乡村。每到夏天雷阵雨袭来,东环路就像是故意被人整出来的雨带分界线——常常是,路东的农田已下起瓢泼大雨,而路西的城区却滴雨未落,甚至艳阳高照。这一“搞怪”的现象一直持续到城市向东推进后才逐渐消失。

      “东环路现象”如今其实并没有离苏城远去,只是表现得没那么集中。俗称的“夏雨隔牛背”奇景,最近一次发生在7月15日,当天下午一场局地大阵雨突袭园区,路面积水瞬间成河,来不及排放的积水淹掉了园区许多大楼的地下停车场,导致大量汽车受损。而不远处的市区则是一滴雨也没下,天气闷热依旧。近几年来,不少苏州市民还都有过这样的经历:从太湖边到城区,顿觉气温明显增高;西边在下暴雨,而东边却是晴天。

      “这都是热岛效应对区域小气候的作用”,杨金彪说。城市热岛效应不仅仅使城市中心的温度升高了,还带有其他一些“并发症”,譬如短时的骤雨、雷击增多等等。如今苏州城市化进程越来越快,越来越多的建筑物拔地而起,形成了城市热岛小气候,当苏州连续高温,城市中心地面受热比以农田与湿地为主的郊区更强烈,空气对流旺盛,近地层热量上升,在高空遇冷凝结,容易激发出热对流。这种骤来疾去的强降雨范围往往仅限于热岛效应明显的城区,对郊区的影响相对较小。

      在热岛效应作用下,城区发生强对流天气的频率越来越高了。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与苏州气象局合作研究过苏州市域雷电的分布规律,调查分析发现雷电分布在市区相对集中,雷暴发生概率高。

      在杨金彪看来,相对于极端恶劣天气引发的自然灾害,热岛效应更像是和谐社会的“隐形杀手”。人们为了降低室内气温和使室内空气流通,使用空调、电扇等电器,而这些都需要消耗大量的电力。如目前美国1/6的电力消费用于降温目的,为此每年需付电费400亿美元。杨金彪表示,如果有人做一个精确的测算,我市因高温造成的能源消耗和经济损失也同样十分惊人。

      下 篇

      应对气象灾害全攻略

      气象灾害是出现频率最高、影响范围最大的自然灾害。据统计,自然灾害事件中70%属于气象灾害和气象衍生灾害;在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中,80%是由气象灾害引起的。想要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准确、及时地预报灾害并发布预警信息很关键。

      近年来,我市加大投入实施苏州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现代化工程,多种“新式武器”使得我市气象灾害的监测能力和气象信息的获取能力大大提高;气象预报预测技术、手段和预报准确率明显改进;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更加快捷,预警时效延长、应急处置能力显著提高。

      个案 精准预报让雨“说停就停”

      今年4月24日晚上7点过后,我市下着大雨,此时离首届江苏国际旅游周、第十二届中国苏州国际旅游节活动的开幕式还不到一小时。

      正当旅游节指挥部成员焦虑万分之时,市气象局向指挥部成员发来了短信:“预计降水将在1小时左右逐渐停止,开幕式期间零星小雨为主,风力4-5级。预祝开幕式圆满成功!市气象局24日19:10发布”。

      当晚7时55分,设在我市古胥门广场的开幕式现场雨势明显减小,不断有零星小雨。晚8时,开幕式正式开始。3分钟后,当市领导正式主持开幕式时,雨彻底戛然而止。

      近年来,在我市承办的多项大型活动中,这样的精准气象保障服务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据杨金彪介绍,经过多年努力,天气预报的时空密度不断加大,原来预报要6小时或3小时更新一次,现在可以到一小时一次;原来空间精度至多到50公里,现在大概能到3公里,基本上可以细化到乡镇一级,“如果某个地方要搞室外的庆典活动,我们提前两三个小时就能预测到时几点下雨、大概持续多久”。

      天气预报精度的提高离不开不断升级的技术手段。2006年,市气象局提出的建设“苏州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现代化工程”被市政府列入了苏州市“十一五规划”,并作为重点建设项目。如今过去2年多了,已建成的“现代化工程”的部分成果已经在地方气象保障中发挥了效力。

      全景 高端软件为快速救灾安上准星

      在市气象科技服务综合楼的二楼有一个气象预报服务中心,每天的天气预报就是气象专家们在这里商定并发布的。这个预报服务中心同时也是我市的气象灾害应急指挥中心,当气象灾害来临时,决策者在这里通过综合显示系统等平台了解现场灾情和相关信息,发出抗击、预防气象灾害的指令。

      目前,从天上的卫星到地面常规的气象站、生态站、气象眼和地基高空的雷达、闪电定位仪、大气电场仪及地基移动的应急指挥车、现场监测车,一张立体监测网已经在我市建了起来,通过这些设备,不管是大尺度范围的“粗线条”监控,还是局部地区的现场信息,都尽在掌握。杨金彪打开电脑上的业务网络,覆盖全市的天气实时监控画面立即呈现,轻点鼠标,每个乡镇的即时天气数据一览无余。

      与先进的硬件设备相配套的是同样先进的软件系统。市气象局和相关高校及其它研究机构合作,开发了气象灾害应急指挥支持系统等重点项目。该系统通过利用高分辨率的三维地理信息系统、遥感、网络、数据库、多媒体和虚拟现实等技术,实现现场灾情险情、天气演变和物资调度等信息的综合显示、防灾态势分析、模拟推演、辅助决策和应急指挥功能,使决策指挥首长和参与协作的专家及业务人员能对气象灾害及各类衍生灾害作出快速反应,用最有效的控制手段和较小的资源投入、以尽可能快的速度将气象灾害及衍生灾害带来的损失控制在最小范围内。“假设台风来临时,长江江堤出了险情,情况危急,气象灾害应急指挥支持系统就能发挥作用了”,杨金彪给记者举了个例子来说明,“我们在全市的重点区域安装了几十个‘气象眼’,如果决口的地方有‘气象眼’,我们在指挥中心就能看到现场实况;如果没有,我们也能调出以往制作好的三维地理信息影像图,了解灾害现场的情况和周边物资储备、人员状况等,进行智能化调配,投入抗灾。同时,派出装备卫星通信系统的移动气象台到现场,通过车载视频、单兵视频系统,对救灾现场进行现场直播,后方指挥员可以一目了然地了解现场情况,作出科学决策。 ”

      展望 呼唤更多市民自防意识

      就在今年三月,中国气象局副局长许小峰表示,我国未来极端气候事件频发的趋势明显。面对种种自然灾害的发生,中国政府相关部门虽然也在努力地推进防灾减灾工作,但在巨大的损失和公众质疑面前,防灾减灾工作仍然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和困惑。

      究竟需要怎样的防灾培训?部门分工管理该如何进行?最新气象信息怎么才能以最快速度传输到人?

      最近几年,特别是从“非典”以后,苏州市应对各种突发公共事件,作了大量充分精心的准备,单是各类专项预案就有30多个,各个部门还各有配套的部门预案,每一份预案做了具体的分工,救灾物资与人员从哪里来,各政府部门的职能分工,谁该做什么、做到哪一步,预案上写得明明白白。这一点我们无疑走在了全国城市的前列。然而以国际预防与救灾经验来看,光是一份预案,显然还难以应付所有的问题。

      以2008年初的那一场大雪灾为例。即便有关部门作了充分的预案准备,但事到临头也免不了“顾头不顾脚”,比如扫雪车只有一辆,扫雪队伍没有提前组织等等。因为,预案总是根据“多少年一遇”为标准而准备的,一旦极端天气的危害超出了我们的经验,那预案的效果必将打折扣。然而当时谁也没有预料到这场大雪来得如此猛烈。事实上,包括国内顶级专家在内的气象预报者,根据目前的技术手段是很难精确预判出这场大雪的规模、强度和持续时间,因为天气预报的准确判断往往取决于对历史数据的分析,以及预报员以往的经验。如果真是“场场破记录”的极端反常天气,气象专家往往无法为“大雪有多大”提前定量,为“影响有多重”作出评估。

      另外,预案是纸面预案,还有一个实际行动,还有组织配置。在当代,防灾救灾越来越专业,技术性越来越强。比如台风发生时有人落水,救生员都是经过多年专业训练的专家;参与高温中暑救治的一般是执业医生。但如果发生像台风“莫拉克”袭击台湾,三年下了一年的雨,我们是否也有足够的救援人员呢。

      更值得注意的是,防灾救灾,除了政府行动、子弟兵行动要更快,全社的行动也应当更快。把抗灾能力储存在民间,这是一个值得加强的工作,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都是一个自我防范的单元,哪怕是一个小小的协会,也是一种资源,而且是一种组织资源。

      其实,我们要做的事很简单:吃一堑长一智,把全民防灾救灾的意识培养起来,共同应对可能出现的不测风云。

      极端天气下的极端生活状态

      “都是被这诡异的天气给逼的”,家住城南美之国小区的大均新近添了一件新家当——私家车。然而,买车并不在他的年度计划之内,因为上班等公交车热得不得了,逼得他将购车计划提前了一年。

      原本在大均看来,坐公交车上班是既环保又省钱的便捷交通方式。但是,入夏以来,去车站候车总要在日光下暴晒10多分钟的折磨,让工作才三年的大均,痛下决心拿出了全部的积蓄买了一辆私家车,算是对高温天气的一种回应。据金阊大众汽车销售公司的业务代表介绍,从2005年起,暑期档汽车销售出人意料地火热,每年环比增长率均在20%左右,销售量快赶上“金九银十”了。

      大均的女同事杨红做得更绝了。杨小姐接连几日都是在美食网订的餐。杨红戏称自己“懒到家了”,她简直将城际快递员们变成了自己的“跑腿员”:想啃精武鸭脖,想吃酸辣粉了,烦请快递员们买来送上门;要买车票、交罚单、送资料,都不自己跑了,“我宁愿多花点钱,乐得轻松嘛! ”

      在杨红家中,只有一样事是自己动手做——擦地板。因为每天都呆在空调办公室里,一天下来浑身不舒服,肩痛、腰酸。 “如果再不做点家务,活动一下身体,很快‘空调病’就要找上门了。 ”

      而更让杨红担心的是,如果高温天气持续多日,太湖蓝藻会不会再次爆发,从而影响他们家的饮用水。杨红老家就在无锡滨湖区,也是前两年无锡太湖蓝藻爆发事件中的重灾区,当时家里自来水停了三四天,超市矿泉水断货,就连洗个澡都成了奢望。有了前车之鉴,她家每到盛夏,总习惯性地在家里储备一定量的纯净水,并时刻关注新闻。同事们笑她得了“蓝藻综合征”。

      “今年夏天阴雨天当家,倒是宽心了不少,估计蓝藻不会来了”,久患成医的杨红作出了自己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