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有不法分子冒充本站工作人员向各会员单位续费,如有此情况请及时致电本站24小时客服13771777861电话确认,发现冒充者请及时报警,谢谢合作!苏州行业在线!
  • 阎立做客央视网交流创建经验
  • 发布时间:2009/3/13 14:05:35 来源:苏州行业在线 - 行业门户网站的首选系统信息中心
  •  沐浴改革开放春风,在和谐韵律中谱写新的乐章,苏州用鲜活生动的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实践,诠释了现代文明的和谐魅力。昨天下午,市委副书记、市长阎立应邀做客央视网“百位市长创建文明城市网上谈”访谈直播间,就苏州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历程、特色、经验等话题,与广大网民在线交流,并代表苏州签下“文明承诺”。

      今年1月20日,我市被中央文明委命名为第二批“全国文明城市”,张家港市通过了中央文明委的复查,被确认为继续保留荣誉称号的首批全国文明城市,苏州也成为全国唯一同时拥有地级市和县级市“全国文明城市”称号的城市。

      由中央文明办主办,中国文明网联合央视网等中央重点新闻网站推出的“百位市长创建文明城市网上谈”于2月25日启动,旨在通过访谈展示政府创建文明城市的生动历程。阎立在与网民对话时说,文明城市创建的突破口是“人”。多年的文明城市创建,点燃了城市的内在激情,催化了城市活力因子,这个活力因子就是“苏州的市民”。他强调,“全国文明城市”来之不易,要建立长期有效的督查机制,将一些动态性指标、容易回潮的社会现象作为督查和整改的重点,坚持督查与整改相结合的方法,确保长效管理措施到位。

      昨天,直播室还请来了4位苏州市民代表:在苏务工创业人员许强、市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指导中心心理咨询师徐苏丹、西美社区的居民代表王兆绥、吴中区旺山村党总支书记陈龙元。他们作为嘉宾结合各自实际,分别畅谈了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感受。

      精彩对话“苏州是一座古老、美丽,而又充满现代活力的城市”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是实现苏州新一轮跨越式发展的突破口。那么,请问苏州文明城市创建的突破口又是什么?

      阎立:还是人。多年的文明城市创建,点燃了城市的内在激情,催化了城市的活力因子,这个活力因子就是“苏州的市民”。

      多年来,苏州始终把“以人为本,重在塑人”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以“提高人、发展人、服务人”为主线。一方面,引导在苏州生活、学习、工作的新老苏州人广泛参与,形成覆盖个人成长从学校到社会,并融于工作生活各方面的教育体系,在社会进步中造就一代又一代高素质的市民。

      另一方面,发挥典型对市民的示范引导作用,逐步形成市民自觉追求文明的社会氛围。苏州已连续17年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建设十大新人新事”评选、“百名文明市民标兵”等道德模范评选和学习活动,挖掘了上千个先进典型,逐渐形成了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良好风尚。

      近3年来,从古城小巷走出了多位央视“新闻人物”。这些“小人物”展示了文明苏州的鲜活面孔,构成了凡人善举苏州现象的生动缩影。

      关于苏州,有个 “一城三衣”的比喻:着唐装——拥有2500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古城;穿中装——苏州高新区,成为自主创新先行示范区之一;披洋装——苏州工业园区,最具国际竞争力的开发区之一。苏州如何实现对接、彰显和谐,形成新城市文明特质?

      阎立:踏着经济国际化和城市现代化的浪潮,当年的“小苏州”正疾速跨入“大城时代”。苏州人常说“三个苏州”,即“老苏州、洋苏州、新苏州”。“老苏州”是指14.2平方公里的古城;“新苏州”,是上世纪90年代开始建设的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位于古城西侧,现已成为苏州重要的经济增长极;“洋苏州”是古城东侧的苏州工业园区,15年精心砥砺,已发展成为苏州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地区。

      近几年,随着吴中区、相城区在南北两个方向的拓展,苏州城市框架迅速拉伸,中心城区首位度日益提高。目前,苏州有市民624万,称为“老苏州人”,有外来务工创业者586万,称为“新苏州人”。在创建文明城市中,有两个“工程”颇富新意,也深受百姓好评。一是“新老苏州人融合工程”,一是社区“幸福联盟行动”。前者,是对近600万外来人口的制度关心。苏州出台一系列政策,改善外来人口就业、创业环境,特别是政府让利建成了1.2万多处质量较好、租金较低、配套设施较齐全的外来人员集宿区,吸引了180余万人入住。而后者,则是通过政府引导和购买服务,由社会群团、各类民间组织和志愿者队伍组成联合体,重塑“和睦友爱,守望相助”的邻里关系。

      既要保护古城,又要让生活在古城的市民享受到现代化的文明,你们在创建文明城市过程中,是不是碰到类似问题?

      阎立:作为苏州的核心区,老城区的面貌深受市民关注,更是苏州历届政府一直关注的重要方面。文明城市创建是一个涵盖社会各领域的系统工程,创建在不断提高市民素质的同时,必须将创建成果惠及于民,在共建共享中提升城市的文明。

      苏州是一座文化底蕴深厚的古城,作为文化的一种符号,大量苏式风格的民居、里弄散落在古城的大街小巷,继承和保护好这些历经风雨的“文化符号”,让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相得益彰,就显得非常重要。

      通过文明城市创建这个平台,苏州努力将文明“物化”为一个又一个让百姓“看得见、得实惠”的民心工程——从2005年开始,苏州实施了老新村改造等一大批实事工程,免费为市民更换老式的马桶、水龙头等等。截至目前,已改造老新村住宅50多万平方米,整修老新村道路7.8万平方米,增加绿化10万多平方米,使42761户居民受益。 2007年起,苏州对古城区总长28.2万米的背街小巷进行分批改造,使39万居民的生活环境陆续得到改善。在改造中,注重将传统风貌保护与提升市民生活品质有机融合,摒弃了单纯拆除新建的思路。力求在完善功能的同时,遵循修旧如旧的整治理念,使大批具有苏式建筑风格的民居得到整治修复,保证了粉墙黛瓦的灵秀之美。

      文明城市创建也同时包括农村建设,苏州在这方面又是怎样做的呢?

      阎立:一个城市的发展应该是全方位的,创建文明城市,不能仅局限于市区的繁荣与文明,也要着眼于城乡统筹,让城市文明延伸到农村,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城乡一体、协调发展。

      可以说,苏州是全国城乡差别最小的城市之一。苏州出台的“四大行动计划”中,有一项就是《苏州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行动计划》,就是要使农村既保持鱼米之乡优美的田园风光,又呈现先进和谐的现代文明。

      到去年底,苏州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11680元。一系列保障农民利益、提高农民素质、改善农村面貌的举措也在陆续实施。如苏州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已达95%,83万名农村老年居民享受了基本养老待遇或养老补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口覆盖率达到了96.5%。再如,全市目前有95万名被征地农民纳入了基本生活保障。同时,每年投入4000多万元,组织职业培训32000多场,越来越多的农民在掌握了一技之长的同时,其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也逐步融入了城市。

      嘉宾心声:“对这座城市我永远热爱”

      在苏务工创业人员许强:从1994年起,我就在不同的城市打工。我同许许多多的打工朋友一样,曾经也对前途充满了迷茫与无助,不知未来何去何从。

      2003年我来到苏州,感觉像到了家一样踏实。苏州人对我们心怀包容,平等互爱。本地人享有的待遇,我们都能同等享受,这是在我以前工作过的城市所没有的。 2005年我在苏州购房定居,一家人都到了苏州。我只想说,“对苏州,我永远满怀感恩之情;对这座城市,我永远热爱! ”

      市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指导中心心理咨询师徐苏丹:我是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一名医师,也是苏州市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指导中心的1名“苏老师”。

      “苏老师”是中心所有志愿者的统一称呼,共同职责是为未成年人提供专业、义务的心理健康服务和指导。当志愿者,源于自己对心理健康事业和未成年人工作的热爱。中心有100多名经单位推荐、并取得国家二级职业心理咨询师资格的“苏老师”。日常工作是给心理上有困惑的孩子做咨询。感谢有这样一个公益性平台,让志愿者有了舞台。

      西美社区的居民代表王兆绥:我家住在沧浪区仓米巷6号,大院年久失修、墙面破损、配套设施缺乏,生活不便。整治后墙面焕然一新,坑洼的路铺了仿古砖,还砌了新灶台、水池,接通了管道煤气。自院内雨污水管网接通到户后,每家都用上了抽水马桶,院里浑浊的井水也清澈了许多。扔掉煤炉和马桶,像我这样70多岁的人以前想也不敢想!

      环境变好了,居民自主参与创建的热情也高了,我所在的西美社区是老社区,街巷改造后,为保护好创建成果,居民自发选了“大院管家”。我是大院的“管家”,平时负责打扫卫生、帮不在家的邻居捎个话、收个报纸什么的,大家友好相处,共同营造文明氛围。

      吴中区旺山村党总支书记陈龙元:

      旺山村有农户540户,常住人口2430人。到去年底,全村农民人均收入达16300元。近年来,尤其是党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来,旺山明确了“文明富脑袋、生态富口袋”的发展思路,因地制宜做规划,挖掘农业资源潜力,通过走农业旅游之路,全村呈现出一二三产平衡快速发展、村级财力不断增加、村民收入逐年提高、村风文明的可喜局面。旺山——“苏州最美的山村”正享誉苏州和长三角。我深深体会到,是文明创建促进了旺山的发展、给村民带来了富裕。